被譽為亞洲第一寶藏的江口沉銀遺址,光打撈就用了六年之久

2024-08-19     花峰婉     反饋
12/12
1646 年年初,大清軍隊壓境,張獻忠意識到自己在成都的地位岌岌可危,於是親率大西軍十多萬人馬,乘坐數百艘木船,並帶上大部分金銀財寶,從成都啟程沿錦江南下。當船隊來到錦江匯入岷江的彭山縣江口境內時,遭到明朝故將、當地地主武裝楊展部隊的伏擊,幾乎全軍覆滅,張獻忠只帶少數親軍敗歸成都,而許多載滿金銀的木船則沉入江底。

當時的史料對沉銀有更多細節記載: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,由於銀兩太多,木船載不下,他便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,把銀錠放在裡面,讓其漂流而下,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打撈上來。但後來張獻忠部隊遭到阻擊,江船阻塞了江道,導致大部分銀兩沉入江中。

楊展得勝後,一開始並未意識到沉船里裝的是金銀財寶,後來從張獻忠部下逃脫的船夫口中得知此事,便組織士兵在江口打撈遺金。針對木鞘裝銀的特點,楊展用長槍「釘而出之」,收穫巨大,「自是富強甲諸將」。

此後,江口沉銀一直被各方人士覬覦。據《彭山縣誌》記載:「乾隆五十九年(1794 年)冬季,漁者於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,轉報總督孫士毅,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,獲銀萬兩並珠寶玉器等物。」咸豐三年(1853 年),翰林院編修陳泰初稱親眼看到彭山、眉山居民撈到江中銀子。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鬧事、財政困難,咸豐皇帝下旨給成都將軍裕瑞,讓他「悉心訪察,設法撈掘」,但最終也是毫無結果。

關於張獻忠江中藏寶,還有一個說法是他在成都城外的錦江主動藏下了大量金銀。《明史·張獻忠傳》中有記載:「(張獻忠)又用法移錦江,涸而闊之,深數丈,埋金寶億萬計,然後決堤放流,名『水藏』,曰:『無為後人有也』。」後人給出的「科學」解釋是,張獻忠曾出動大量人力,以治理水災為名,在錦江築起高堤,然後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了個數丈深的大坑,將無數金銀財寶埋入坑中,再重新決堤放水,淹沒埋藏珠寶的地方,甚至可能在坑旁築起石牛和石虎作為記號,這也成為了那首歌謠的來源。至於做這件事的時間,說法不一,有人認為是發生在「江口沉銀」之前,也有人認為是在之後。

幾百年來,關於張獻忠是否沉銀以及沉銀地點一直眾說紛紜。直到近年來,通過科學的考古發掘,「江口沉銀」才從傳說逐漸走向現實。這些考古發現對於研究明清歷史具有重要意義。
奚芝厚 • 167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31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8K次觀看
福寶寶 • 47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5K次觀看
喬峰傳 • 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7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3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3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2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7K次觀看
花峰婉 • 2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17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8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2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3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3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3K次觀看